close

滴滴順風車司機殺人的事,昨夜至今,突然又一次成瞭全民不安全感的引線。坦白說,滴滴的這次危機公關處理非常出色。

比如說,為什麼出事的偏偏是順風車?

作為滴滴的老用戶,我在快車、專車和出租車等等產品上從未遇到過這樣的資料完善要求。並且,完善基礎資料之後,你會發現,滴滴還在引導你完善更多,包括職業認證、芝麻信用、臉部識別等等。其中的職業認證還是與領英和脈脈合作。

滴滴昨晚出的百萬懸賞,雖然惹惱瞭不少飽蘸權利和隱私意識的精英,但我特地去觀察瞭今日頭條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化糞池探測|台中化糞池探測上的輿論,多數人都借著這紙懸賞,把怒火燒向瞭作案者。這筆懸賞操作,可謂深諳祖國現實:相比較程序正義,多數人還活在以牙還牙的刀耕時代。

這些所有功能和形象展示,如果放在領英上,可能再正常不過,如果放在陌陌上,也無大礙,但是順風車不同。順風車意味著,進行所有社交展示的人將會有一場直接的線下互動。

如果你決定為自己尋找出路,也請記得給用戶留條出路。

世界上沒有什麼真正順風的事,如果有,那就是...

在現有的產品體系裡,司機和乘客的選擇權是不對等的。

有個細節是,這個作案的快車司機,突然就變成瞭順風車司機,快車司機和順風車司機的審核之間是否應該有別?如果是一款主打社交的精英產品,現在的定價體系是否又不合理,導致順風車成瞭便宜版本的快車,而打車者卻絲毫沒有意識到,這種低價,是犧牲瞭部分的安全性帶來的。

於是,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認為平臺沒什麼責任,如果有,也是吹毛求疵。

滴滴背後潛藏產品漏洞 順風車司機為何愛接美女乘客?

而順風車的產品設計,是一款以出行為載體的陌生人線下社交工具。

再看流傳出來的受害空姐的順風車頁面截圖,出一川抽水肥清理行|找化糞池位置|台中找化糞池位置行73次,司機的評價標簽包括瞭:顏值爆表、天生麗質、非常有禮貌、氧氣美女等等。

不過今天,和朋友交流時我突然意識到,好像很多東西被情緒性地遺漏瞭。

產品初衷美好,而一旦進入現實,多數社交產品都成為發泄荷爾蒙的工具。

線上社交,女性還有充分的選擇和自主權。隻要不進入線下,危險無非是騙照騙紅包,而一旦進入線下,危險系數會大幅提升。

07

06

03

那麼,這個姑娘是否也是不幸死於這樣一個不懷好意的人?

01

來源:壞雷達(badradar)公眾號

對於更多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是時候重新反思產品和用戶的真實關系瞭。

這個事件的詭異之處就在這裡。一個被評價為“美女”且使用真實頭像的女性,在深夜赴瞭一場陌生人社交的約。

那麼,當一套精英化的產品突然下沉,會出現什麼情況?

撰文|胡涵

但我總覺很詭異,整起事件給人一種怪異的不舒服感。

哪怕是在領英上找個搭車客,這種事發生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但是打順風車的姑娘,真的清楚馬上來接自己的司機是不懷好意還是一個單純的職業司機嗎?

05

平臺對司機的審核,確實是沒有太大問題。但問題在於,順風車並非快車、專車。快車等等產品的設計,是絕對的工具導向,專職司機負責運送乘客,也以此為生,因此,隻要有簡單的身份審核足以。

但如果以線下社交平臺的產品標準來審視順風車,則可能會有別的答案。既然要做社交,而且是一場必須參與的線下社交,身份審核就必須極其嚴苛才行。

司機可以躲在暗處選擇性地接乘客,乘客是否也理應享有對司機的選擇權?如果要求乘客認證職業,是否也需要司機必須認證職業?

我也認為滴滴責任有限。昨天我在朋友圈表達瞭類似意思,一起極端個案往往可以反思的空間很有限,因為其太過極端。而不論如何,滴滴是一個平臺方,確實沒有能力和沒有義務對所有用戶(如果把順風車司機也看做用戶)的所有行為負責。

從這個邏輯出發,這事兒細想起來就很恐怖瞭。比如說,此前坊間傳聞有土豪開順風車約炮,有創業公司CEO開順風車挖人等等。從理論上說,一個不懷好意的人,完全可以借助順風車來圈住特殊人群,從而實現特殊目的。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順風車這個功能,單純看這些資料信息,你幾乎等於是在玩一款真人社交的產品:收入水平、職業、年齡、個性簽名、傢鄉、愛好等等。

順風車的所有產品設計,也都在主打社交概念。我沒有打過順風車,上午試瞭一下,有瞭很多意外發現。比如,在完善資料環節,滴滴設置瞭“年齡”和“行業”兩個標簽,年齡的標簽欄引導語是“讓司機更懂你”,行業欄的引導語是“遇見有趣的人”。

順風車當然是一款不錯的產品,從朋友反饋看,很多時候,車上社交也是愉悅的。但這反而提醒瞭我,順風車這種產品,是不是隻是一款精英化的產品?

如果說在中關村或者國貿來實驗,這可能是一款體驗很好的產品。但當這款產品輻射到全國,試想一下,那些在廣闊的二三線城市的深夜裡,專門開車在大街上遊蕩著接標簽為“美女”的司機,有多少概率真是“有趣”、“有料”、“有地位”的精英青年?

所以,網絡上才會流傳著各種對順風車乘客的評價截圖,多數都充斥著原始而不加掩飾的獸欲。比如這張:

02

前幾天討論微信時,有人再度拿社交流量說事。社交是一切流量之王,這恐怕早就是行業共識。

而百萬獎金,在這套樸素正義的邏輯裡,正好實現瞭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功能。

精英化的產品,特定人群的屬性是風控體系的一部分。當產品下沉,這套屬性體系就會被打破。這也是所有做下沉的公司必須要意識到的,創業不是在北上廣做試點就可以推而廣之萬事大吉的。

如果從社交流量的角度看今天這起事件,可能才會真正理解這起意外。在一個純粹工具流量的平臺裡,順風車是滴滴為數不多甚至我懷疑是唯一一個帶有社交可能的產品瞭。

對於網約車平臺來說,是時候重新反思順風車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市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推薦這種產品的定位瞭。

04

很多前期掌握流量的公司,總天真地以為能輕易就對這些流量進行深度加工,從工具轉型做內容、做社交,深度捆綁用戶。

在流量焦慮的時代裡,誰都希望自己能用社交來留住用戶。但不同屬性的平臺有不同的要求,並非加入一個產品和功能,就能萬無一失。

比如,同樣做順風車的嘀嗒拼車,在官方介紹裡就明確表明瞭要做社交型出行軟件,“讓有車族為與自己工作地點附近及住址附近有乘車需求的人,提供互助出行,共同分攤出行成本,在不增加道路負擔的情況下提升交通運力”。

有做社交的野心我不反對,出行社交也是挺好的場景嘗試。遺憾的是,多數公司沒有真的理解不同產品之間的風控區別。我很懷疑,因為有瞭社交功能的介入,反而使得上面那段描述都成瞭烏托邦。

當你在出行裡加入社交功能,這其實就是一款線下社交平臺。此時再用工具平臺的產品設計來要求自己和要求別人,很可能就會導致悲劇發生。

做出行的轉型做社交,做社交的轉型做內容,做內容的轉型做電商,然而少有人意識到,這每個轉型都意味著一整套體系的變革。

沒有真正順風的車

所以,大傢看出問題瞭嗎?

事情到這裡就很清楚瞭。與其探討網約車的安全性,不如把這起事件看成是一起陌生人社交平臺所發生的意外。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註(sinafinan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jb777ln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